覺悟者栽培的花園/
覺悟者的花園
人類簡史
影評人生
現代啟示錄
風中旅行共學聚落/
共學紀錄
市集活動
演出紀實
香港起風了工作室/
關懷和行動
心中的圖畫
跟我們走一段
綻放自己故事館/
我們的塗鴉
我們的撿拾
我們的故事
綻放自己故事館 : 我們的故事
1304B 結構式的學習
1304B-1 沒時間立刻處理孩子的情緒
聽到光媽分享陪伴孩子的學習,她都會特別找時間跟不同的孩子單獨相處,好讓每一個孩子感受得到媽媽的愛。而在共生圈裡要忙的事情很多,美珠覺得沒有辦法用同樣的方式對孩子。像牧家把牧瞳最喜歡的畫亂畫一通,牧瞳吵著要媽媽處理,媽媽知道情形後,正忙著收拾東西,沒時間立刻處理,牧瞳生氣的把畫揉成ㄧ團,以為媽媽不喜歡她,媽媽驚訝孩子如此強烈的舉動,既生氣又軟弱,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
 
1304B-2 認知不同所帶來的衝突
晚上睡覺前,媽媽瓊珍要求孩子學習整理家務,想藉此陪伴她們;而爸爸卻想安排孩子一起看電影,夫妻之間對孩子的陪伴,認知上起了摩擦,有很大的衝突,怎樣找到平衡?
 
在關係拉距中沒有放棄
我們應該要保有每個家和群體的味道,沒辦法拿別人的方式和自己相比,曾經去過一個心理醫生的家,非常稀奇他們家簡直就像是一個垃圾場,所有的東西都不在定位裡,很驚訝他居然不覺得有什麼,也敢邀我去他家。他有個論調,因為他瞭解自己,也不想給老婆壓力,所以不會去處理家務事,可見我們每個人身上的習性、特質、遺傳因子差異有多大,重點是可以找到平衡嗎?以我們現在的生活品質和以前相比,明顯的比以前輕省很多,每天我們和孩子在生活上的要求上拉距,一年以後,有沒有平衡一點?輕省一點?如果更辛苦,就是缺少反省和調整。到底大人是要把生活的規矩都設定好,讓孩子通通可以到位,果然成為有規矩的人?還是在拉距裏,讓無法預設和掌控的部分全都顯明出來,大人和小孩一起調整,看到媽媽和孩子在衝突中的對談;瓊珍面對和老公認知上的差異裡仍在掙扎,重點是大家都沒有放棄,還在努力和調整。
 
乾脆和孩子豁進去經歷
曾經聽過有人用個鐵盆子,裝一些小石頭,透過機器不斷的震動,就可以把每個石頭磨得亮晶晶,稜稜角角的部分都顯得圓潤,最後變成許多美麗的玉石;這種共生圈把大家圈在一起的生活模式,非得要讓所有人保持調整。老鷹在帶小鷹飛翔練習時,會把小鷹從空中丟下來,等牠快摔到地面上,才把牠接住,一次、兩次,幾次重複的動作練習,直到他學會飛為止。我們不是像老鷹一樣,有把握接得住孩子,而是選擇像小石頭一樣,乾脆和孩子一起豁進去,一同面對掙扎和經歷熬煉、琢磨的過程,希望有一天,孩子會想起共同走過的路,知道如何去面對自己的人生。
 
進入結構式的學習
最近看Ted節目的演講,有一位美國前國務卿包威爾提到一個很重要的主題,叫做:為後代保留一份禮物--『結構』式的學習,現今社會的年輕人失落了傳承,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沒有一個榜樣可依循,高唱自由,不喜歡被約束,都是因為前一代的人受過苦,不希望孩子跟他們一樣受苦,想給下一代更自由的空間發揮,變得後代的成長只講自由,卻不認識自由真正的涵義,身上沒有結構性的東西。他說自己是在部隊長大,部隊剛開始訓練新兵,都是很嚴苛的,叫年輕人做事、要他們吃苦,沒有任何的理由,只需要順服,照著去做。剛開始他們對訓練班長咬牙切齒,可是經過十八週的新兵訓練後,新兵會非常的尊重老班長,並且以他為榮,他發現年輕人很需要有結構式的訓練,讓他們有可依循的成長步伐。結構式的學習,是為用的;沒有規則裏陪他生活,豁進去的態度是為本的,這兩種學習都很重要。
 
沒有規矩看不清界線
生命若沒有規則來幫助他成長,他可能就沒有機會在每個階段去認識自己要什麼,或是看見自己有什麼改變。大人制訂好一個基本的運作規則,讓孩子被限制在一個規範裡要求他去遵守,會經歷掙扎、輾轉和痛苦,或許孩子可以體驗兩下擺盪中,這落差所帶來的影響和反省;假設大人一味體恤孩子個別不同的差異,任憑發展,不予限制,所帶來的結果就是搞不清自己要什麼,面對挫敗也不知如何是好。聖經裡提到:在場上賽跑的,不守規矩就不能得獎賞,因為沒有吹定號,別人就無法有脈絡可循,沒有路徑可以跟隨。沒有訂下規則就看不清楚界線,孩子會茫亂,就像鞋子沒有擺好定位,當有需要時,就找不到它,徒增困擾。
 
了解規則的重要性
把基本的規則訂好,就可以要求他守規矩,孩子在輾轉裡尋找自己的機會,他們逐漸會有結構性的認知,認識現在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
現在我們把福利社的規則訂好,發現孩子跟之前的態度,差異就很大,還有我們開始把身旁的東西都拍照,讓孩子們學習認字,大人可以設一個規矩,大孩子要會認識二十個字才可以拿獎品,小孩子要會認識五個字、十個字才能拿獎品,孩子們就可以在規矩裡看到自己的成長。假如大人沒有給孩子結構性的東西,讓他看見自己成長的結果,他和同年齡的孩子相比,發覺落差很大時,他會有自卑感,甚至會自我放棄。最難的大人都做了,就是花很多時間陪伴孩子陪他豁,最容易的反而是我們最忽略的,就是瞭解訂規則的重要,來幫助孩子認知自己到底在做什麼學到了什麼。
 
1304B-3看不到媽媽會抓狂大哭
燕子在廈門參與共同生活,天生的年齡比若谷還大,媽媽說他沒有作哥哥的肚量,常會欺負妹妹;另外有一次媽媽忘記告訴他要幫恩惠阿姨坐月子餐,沒時間陪他,他看不到媽媽,就突然抓狂大哭,不知道是否是因為上次到台灣生活體驗兩週,沒帶在身邊的緣故?
 
父母應適度的缺席
孩子會欺負弟弟、妹妹是沒得勸的,只能幫助他去比較、對照,這是拿不掉的動物性本能。在共生圈裡,可以常常提醒他:阿姨、叔叔有這樣對你嗎?或者他也感受到哥哥、姊姊欺負他,所以他也欺負別人。提醒他,讓他知道自己這樣做是不被接受的,給他榜樣,讓他知道什麼榜樣是別人喜歡的。另外,媽媽稍微離開一下,怕失去媽媽,會失控的大哭,這不是沒有時間陪孩子,而是有太多時間陪孩子,所以孩子才會更倚賴。很多父母沒時間陪孩子,孩子也不奢望父母陪他,漸漸誰陪都沒有差別,他很快自己能夠找到平衡;而看不到媽媽會大哭、大叫,一定要媽媽的心態,除非只有自己在帶孩子,沒有別人可以替代。在共生圈裡,父母適度的缺席,讓別人來陪伴,就容易找到平衡點。太過黏在父母身邊的孩子,是父母所造成的結果。不要太在乎孩子表面上的反應,只要父母不在他就會認命,也會配合現實,知道需要與別人互動,對孩子的成長才有幫助。
 

上一篇:1305A 行動走在思想前
下一篇:1303B 成為孩子成長的道路
<回分類頁>

地址:苗栗縣三義鄉廣盛村35鄰重河338-10號   電話:037-870616   Email: isonofman.data@gmail.com
Copyright © 2025 人子創意生活發展協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