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悟者栽培的花園/
覺悟者的花園
人類簡史
影評人生
現代啟示錄
風中旅行共學聚落/
共學紀錄
市集活動
演出紀實
香港起風了工作室/
關懷和行動
心中的圖畫
跟我們走一段
綻放自己故事館/
我們的塗鴉
我們的撿拾
我們的故事
綻放自己故事館 : 我們的故事
1303B 成為孩子成長的道路
1303B-1 孩子要先學習聽話
孩子們跟豐茂叔叔一起工作,常常因為他說明太多、規矩太多,而覺得他特別囉唆,就不喜歡跟他一起學習。
 
先把聽話的功課學好
什麼是溺愛孩子?就是沒有留意他有沒有領受,有沒有學習,以至於孩子很大了,還很不懂事。假如聽上帝的話還要問為什麼,就沒有機會認識祂了!就像愛一個人不需要問為什麼,愛了以後才有機會去瞭解。學習也是一樣,先學習聽話,一個小孩子大部分事情,自己原本都不懂,因為比別人後來到這個世界上,所以所有的事情要先聽話,人家才能告訴你,不然都得自己去經歷。聽誰的話就會像誰,曾有孩子被狼收養,養大就成了狼人。沒有學習,沒有教導,就會誤解,這樣生存就很難了!所以,要先把聽話的功課學好
 
認識表達背後的用心
我們這裏沒有人是一樣的,只從自己的角度去看,就會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每個叔叔阿姨都不一樣,都很特別,但他們的愛是一樣的,所以要透過他的表達,去學習認識他的愛,若不認識他對你的愛,我們就會不安,就會不快樂。今天我們會生活在一起,因為願意接受耶穌所說的愛,豐茂叔叔很囉嗦,一直講,但你有沒有認識他在關心什麼?可能那是他的軟弱,但是他有所在乎,想要表達,這樣我們才有機會去認識每一個人,否則跟誰相處都沒差,那就很可惜。有這些困難才有學習,若沒有這些困難,就沒有機會去認識別人對你的在乎,只考慮自己,那樣的日子就會很無趣,不好玩。以後我們會想念的人,可能就是有過很多衝突,曾經吵過架,甚至受過一些苦的人。我們的孩子,現在在聽話的部分還是很弱,大人應該有明顯強烈的表達,讓孩子們瞭解,只要不聽話就要負自己責任。
 
 1303B-2 別讓孩子選邊站
在大理騎腳踏車出遊,阿姨要約約遵守次序,騎在爸爸後面,爸爸沒有留意阿姨的用意,約約一心想往前騎,要跟好朋友騎在一起,沒有在意阿姨及媽媽的提醒。約約因為被約束而生氣,甚至向外面的叔叔抱怨;爸爸只顧念到他的心情和喜好,忽略阿姨和媽媽的在乎和提醒,也產生一些衝突,有了爸爸作後盾,媽媽管不了約約,無奈之下,媽媽還有阿姨只好先行退出。
 
孩子反應大人的狀況
我們帶孩子,表面上是看孩子學到什麼,有沒有成長,其實更重要的是在反應大人的狀況。從孩子的態度,就看到夫妻二人的生活模式。孩子會很容易選邊站,就表示夫妻有各自的範圍,卻乏融合與共識,若夫妻不在同一個立場,孩子就會開始找空隙。所以對孩子來講沒有那麼複雜,他只是要玩,而大人只是被他利用而已,大人若以為孩子跟自己是一國的,那麼實在是誤解太多了,表示大人自己可能也在虛空的孤單感裏面,沒有找到真正的滿足。
讓孩子成為大家的孩子
擴延到跟同工的關係,若沒有留意到跟同工的配搭,別人就沒有辦法共擔責任,這樣共生對孩子就沒有幫助了!這是很實際的,在共生圈裏,到底這個孩子是不是大家的孩子?若父母親沒有常常釋放主權,去表達支持阿姨叔叔,阿姨叔叔不會有主權,這個孩子也不可能成為大家的孩子。所以父母親要非常有心的去留意,怎樣讓孩子成為大家的孩子。如果會覺得自己的孩子被苦待了,最大的損失還是自己。會覺得別人沒有把我們的孩子當作自己的孩子,其實是父母沒有使別人有主權來陪伴你的孩子。有的父母會怕自己的孩子給別人惹麻煩,這不是我們在共生的角度,只要有一個孩子沒有走出來,就是我們都沒有走出來。
 
差異是老天給的機會
我們需要的就是一個多樣的環境,而不是都照父母的意思來帶孩子。面對每個阿姨叔叔的差異,希望孩子能夠自己去面對生活圈中各樣不同的人;孩子需要透過別人的表達來認識他,還有他背後的用意,不然還有什麼好學習的。若父母的心和意識形態不夠寬廣,那麼生活在哪裡就意義不大,我們看不到老天給的機會,反而覺得是麻煩,那就太可惜了!在一般人看來,共同生活是相當自找麻煩的,生活在一起本來就需要相當捨己。
 
打好整合的基礎
次序是非常重要的,次序亂掉了,孩子就沒有學習。在家裏孩子應該要被管教,出去不是寬鬆,而是更多的要自覺。家裏有很多人管他,他要很熟悉,假如不熟悉,出去就會逃得遠遠的,讓大人管不著。我們在騎腳踏車環島的時候,假如給孩子自由發揮,這個遊戲可能玩不下去,因為外面真的很危險;但因為很嚴謹的守住次序,並且真的彼此陪伴,所有在路上的困難,很容易就化解掉了!騎多遠不重要,重點是大家一起走過,也一起受苦,更體會到整體的氣氛,可以一起享受快樂和困難,而且,越在越困難的環境裏,越能感受到整體關聯的價值和重要。當一個身體能協調的時候,就很輕省,不能協調的時候,怎麼做都不對。假如大家都能時刻整合,注意到彼此的配搭以及整體的重要性,就沒有什麼不能做,只要認為好玩的,有可能的,都可以去嘗試。就像練功夫,下盤的功夫要打好,重點是孩子有沒有養成習慣,從我行我素的動物性本能裏跳脫出來,走到那裡都會留意跟別人配搭。我們和孩子在共生圈裏,就在很多的小細節上慢慢調整,每一天都會提出來,讓孩子們瞭解自己帶給大家的困擾或影響。這很需要密集的面對,不知道哪一天孩子開竅,自然就調整過來了!
 
成為孩子成長的道路
任何一個大人成為孩子的出口,讓他有地方可躲,馬上成為他的立場和理由,大家也就沒有辦法幫助他。只要給他有喘息的機會,他當然可以不配合;孩子動物性的本能是很現實的,若有機可乘,他絕對會乘,但若一點機會也沒有,他就不會花功夫,能夠配合的趕快配合,然後去做該做的。有人馴馬時,把馬關在很窄的箱子裏,當牠跟人接觸卻動彈不得,但最後發現人也沒有傷害牠,這樣馴服的時間就會減少很多。對馬來講,就是因為有那個限制,人代表的是牠從來沒有接觸過的,否則不安就會使牠很莽撞。帶孩子也是一樣,若沒有給他規範,他就只做自己喜歡做的;若有規範,並且不遵守就要面對一些處置,當他熟悉之後就會有安全感,甚至會覺得蠻好玩的。希望有一天是孩子們做主角,不是大人帶他們,大家跟他們一起討論,甚至到年紀再大一點,我們就可以儘量放手。我們要求就學的孩子要學習獨立,因為不培養他自己負責任,就還沒開始自覺成長,沒有負責與自主,就不會有學習。人被愛到之後,就會有責任的覺醒,擔責任就開始有範圍,這範圍就成為他的學習。希望可以看得到孩子的成長,是跟著我們生活的步調,並且越看越清楚,但若沒有成長,也看得很清楚,也逼我們不得不去面對。我們要成為孩子的道路,成長的道路,不要成為逃脫的道路。
 
有規範才感受得到自由
作父母的都很想滿足孩子的需要,但不要只是看到外表的需要,聖經的教導是看重靈魂的需要,不只是身體的需要。患難生忍耐,忍耐才有機會生老練。當我們面對實際的困難,都想要成為一個解圍者,卻忽略掉順勢讓孩子在這件事上有學習。不要帶孩子活在外表,卻很少去注意到孩子的成長是什麼。為什麼打孩子在越小的時候越好,因為他不懂,只能用這個來提醒他,若不給他規矩,就預備要陪他折騰很久,還不一定看得到他學到什麼。有規範和沒有規範差異很大,沒有規範你以為他很自由,其實他很快就被寵壞了;有規範,他就感受得到自由的可貴,那是因為有規範的緣故,有限的時空本身就是這樣的特色。我們不要怕孩子受苦或麻煩,因為孩子的可塑性很高,大人給他什麼就是什麼。孩子嬌寵不得,如果我們從來不管他,突然要管他就很難了!對他向來都是恩典,突然對他嚴厲,就會失去他,人性就是這樣的,對他九十九次不好,只有最後一次好,他會感激你;對他九十九次好,只有最後一次不好,他恨你一輩子,這是因為次序顛倒。所以,不要為孩子外在的需要作太多考量。
 
孩子學到的就是你
大人的價值觀、人生觀直接影響孩子。父母若是自省、有成長的人,自己就是一條路,不用擔心孩子會不會成長,也不用擔心長成什麼樣子,是你陪伴孩子,孩子學到的就是你。所以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耶穌又說:父啊,我已經將你的道賜給他們,其實就是把自己給了門徒。所以父母自己走得出來,就不用擔心孩子走不出來,不需要為孩子憂心忡忡,因為你就是孩子看得見的上帝,所以自己好好的把路走出來,好好的調整自己的生活,不斷成長,有一天我們離開孩子,能留給他的就這個人而已。若我們之間的關係是真實的,那一天孩子落單時,他會想念的,我們也會成為他真實的出路。不知道孩子什麼時候可以真正加進來,而我們的責任只是守住自己的步伐。
 

上一篇:1304B 結構式的學習
下一篇:1303A 活在愛裡必有平衡機制
<回分類頁>

地址:苗栗縣三義鄉廣盛村35鄰重河338-10號   電話:037-870616   Email: isonofman.data@gmail.com
Copyright © 2025 人子創意生活發展協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