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悟者栽培的花園/
覺悟者的花園
人類簡史
影評人生
現代啟示錄
香港起風了工作室/
關懷和行動
心中的圖畫
跟我們走一段
風中旅行共學聚落/
共學紀錄
市集活動
演出紀實
綻放自己故事館/
我們的塗鴉
我們的撿拾
我們的故事
綻放自己故事館 : 我們的故事
1302A 建立跟孩子一起成長的學習圈
1302A-1 只要祝福,不要咒詛  
高山:大孩子喜歡管小孩子,語氣往往像大人一般, 對於他們相處方面有沒有什麼原則?
偉良:不只是大孩子喜歡管小孩子, 連小孩子也喜歡管大孩子,我常催田田趕快洗澡,旁邊的歷程也學我跟姊姊說:「快一點呀!那麼慢!」
繆老師:教養孩子只有三招:「陪伴、示範、給機會。」小朋友複製大人這種權力運作的行為,實是在維持既有次序, 他們會從中得到一種權利的感受,這感受是美好的。我建議把方向導到有趣的遊戲方式,不會太嚴肅,是一種生活次序的維持。只要有人破壞了次序, 誰都可以提醒,不只是大人的特權。大人提醒孩子的強度大,孩子模仿的強度也大。像鏡子一樣,反照出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我們因為愛而共生,在共生中需要紀律,在愛和紀律之間需要有平衡。透過關懷的方式,讓孩子去了解自己行為所帶來的後果,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淑珍: 袋鼠班有四個孩子, 兩個四歲多,一個三歲多, 一個快三歲,他們常互相管來管去的,繆老師所說的是值得學習的。覺得對自己孩子的反應會比較直接和激烈,在旁的小孩會學,需要轉換用別的方式來提醒小孩。
 
孩子們愛管「你」,是摸索的過程
小孩子的社交圈跟大人不同, 大人之間有很明顯的次序感,甚至有階級之分。但小孩之間則沒有這麼明顯,所以大的要管小的,小的也會罵大的,他們都在摸索,這過程最好不要太去干預。但對小孩我們也有保護的責任,假如出現霸凌的情況,我們就要介入了。很明顯孩子這樣的表達是反射父母的行為,當我們對孩子不用心或感到厭煩的時候,很容易會有直接的情緒反應, 孩子對此學習是非常快的, 所以在教養孩子方面,父母若跟著情緒走,很快就反應在孩子身上。還有在聖經裡耶穌對我們說「只要祝福, 不要咒詛 。」在這裡,大孩子對小孩子只能去關懷、去幫助,沒有管理的權利。大孩子對小孩子的態度行為不滿,他不能直接管教,他只能轉告大人讓大人去處理。不要說是小孩,就是我們大人,只要想去「管教」別人,對生命是有所誤解,沒有人因為被管教而改變的,生命是需要經過不斷的摸索、碰撞所帶來的認知,而產生平衡感。成長不是透過「教化」而來,生命學習的速度比我們以為的快太多了,我們只是先走的人,只能為他們作印証。我們得了解孩子走到那裡,引導他、幫助他去認識自己所想所做的是什麼。
 
陪伴孩子,不需要很利害、很專業的父母。
我們一方面不想干預小孩之間彼此互動的學習,另一方面覺得「管教」是人所承擔不起的事;所以我們只能抱著一種「跟孩子一同成長」的態度,以同理心去體恤孩子,而不是站在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相對的立場。繆老師的建議很好,讓孩子了解自己行為所帶來的結果,而孩子的思維沒有大人的複雜,我們不能用大人的眼光,去看他們之間的互動情況。小孩子的學習方式是直接的,也不是像大人般透過理解的,由於對生命的創造力缺乏認識,很多父母以為在幫助孩子,其結果倒是限制了孩子。至於面對自己的孩子反應,通常都是比較直接的,而面對別人的孩子,總會三思而後行,可是當中沒有一定的標準和一定的做法,我們需要去摸索、去學習,跟孩子一同成長,因此,不是很厲害、很專業的父母,也可帶孩子。
 
陪孩子是我們另一次更平衡、更客觀的成長
還有我們以前被別人陪伴,和現在去陪伴別人,是不一樣的成長。我們以前被家人養育的過程中,很主觀的、不假思索的便把前一代的價值觀、人生觀和生活觀吸收過來,直至我們陪自己的孩子成長,我們才有機會去作客觀的反省,領悟屬於自己的東西。所以我們關心後代、陪後代成長是給自己另一次成長的機會,而且是更平衡、更客觀的成長。一個沒有陪伴過別人的人,是很主觀的,對自己、對別人的幫助都很有限。
 
不把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發生的問題當作問題
對於孩子之間出現這種爭執,我們和繆老師、黃老師的立場一樣:「很正常」。不把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發生的問題當作問題,先去接納事實,甚至去認識背後的需要,若我們都把焦點擺在孩子的需要上,又常常一起反省、檢討,那種直接用情緒向孩子表達的情況,便相對減少。因為這種反應代表了父母對孩子有一定的標準,也反映了父母對孩子不夠用心。
 
權柄是從愛而來,不是從方法或專業而來
我們希望將來建立一起成長的學習圈,而不是利害人的教不利害的人。現在正預備蓋流浪學校的校舍,我們想讓所有學齡的孩子都搬到那邊生活,他們要學習去解決問題,不煮飯就沒飯吃;要學習去作自我的整合與管理,大人只會在旁邊看,不介入。我們平時便帶他們做大人的事情,等到有合適的地方出現, 他們便該在那裡學習面對生活的責任, 因為校舍就在隔壁, 我們看管比較方便。我們只能創造一個成長圈,卻沒辦法整天盯著誰有沒有成長。現在小生大每天早上跟不同的阿姨、叔叔工作,吃飯時出來分享,說說自己的感受與學習,目的是刺激他們去想自己在幹什麼。不僅如此,連陪他們的人也要分享,目的是讓他們有多一些交流的機會。我們希望營造一個一起成長的環境,慢慢沖淡誰管誰、誰講誰的氣氛。最後我們希望真的可以「只要祝福,不要咒詛。」若真的愛孩子,父母怎麼做都不會有副作用,權柄是從愛而來,不是從方法或專業而來,所以教育的主權最後應該歸還父母,和跟孩子一起生活的人。共生其實有很大的機會,可以化解這些所謂的問題,現今社會出現這麼多問題,就是缺乏這樣的一個成長圈,我們都活得太單一、太狹窄,孩子缺少互動的機會,大人也沒有平衡的機制。
 

1302A-2 用工作來達到教育的目的
美珠:最近我們的生活作了調整, 早上牧羊跟美蘭堆肥,牧笛跟豐茂去燒柴。牧羊剛開始時不喜歡堆肥,嫌髒。但跟了一天後,他告訴我說很喜歡它,覺得很新鮮;牧笛一直對火都很著迷,很認真的跟著豐茂學習生火。我發現這個成長圈空間很大,只要我們把孩子引導到落實的生活裡,孩子是很樂意跟著父母去參與的。
瓊珍:今天發生了一件事,牧笛剛打掃完廁所,歷程急著要尿尿,牧笛便不讓他使用,說不想馬桶給弄髒。 我發現我們的孩子都有這種狀況,我覺得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機會, 我便編了一個故事,說給孩子聽,內容寓意著我們工作是為了服務別人,不可以為了保持乾淨,便不給別人使用;而使用人的人也要體恤打掃的人工作辛苦,得愛惜環境不能隨便弄髒。
汝桂:豐茂最近做火箭爐,孩子們都很喜歡跑去觀看、去碰,除了平時聽我們說以外, 還能很實際的參與製作過程,我們以後也應該多一些新的嘗試。
豐茂:做火箭爐是因為我們生活有實際的需要。牧笛很有興趣,很進入狀況,阿星也很主動,阿樂平常很粗魯,這次卻很聽話,名萱也帶著亞馨、峻安來,我也抱著亞馨,讓她玩一下。能為孩子預備這些可以參與的事情,我本身很快樂。
 
孩子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有創意
有一個意外的發現: 我們平時工作做完便算了,但現在為了陪孩子,我們得再去了解原理、步驟等,可能發現一些事情是我們也不清楚的,或某些部份是我們需要再去學習的,真的是教學相長。牧羊第二天去堆肥,還是覺得很有趣,我提醒他若有學習會覺得更有趣,而不是只是新鮮而已。若沒有把學習的價值帶出來,沒有人願意每天做同樣的事情,每天只是燒柴誰願意? 但若每天燒柴都有不一樣的收獲,小孩子就很想做了。但是否能延續下去,除非大人也在學習,否則就是沉重的工作了,工作是永遠做不完,若為了教育孩子而做工作,那做不完也沒關係,孩子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有創意。例如我們做木屑爐,此外還有很多不同的爐,例如氣爐,很多可以做實驗的,而且這些不同的東西當中有共同的原理,例如氣流等,學習越多樣,印象就愈深刻,道理就越清楚。工作只要達到教育的目的便可放手, 所以我們不是要做一個高超的木屑爐,而是藉機會教育孩子明白當中的原理,而我們又可以拿來使用的便夠了。
 

1302A-3 形成一種「傳承的關連」
問:我們是身在盧山中,不知盧山真面目。繆老師和黃老師是住在外面的人, 從你們的角度去看流浪學校的學習? 我們的優勢或劣勢在那裡?
黃老師:在這裡看到很多機會,讓孩子實際的跟著大人工作,他們的成長是很驚人的。例如田田種碗豆,她可以跟我邊做邊談,把大人教她的告訴我,發現她是有認真學習的。從培植豆苗開始、到發芽、到種植在田裡、到長大成熟,她參與了整個碗豆的成長過程,她的學習是很立體的,不像很多學生在課堂裡只是看圖片和影片。
繆老師: 我覺得這段時間流浪學校的進步是很紮實的。我們聽了、說出來、做過以後,才能留住我們所學的,記憶是留在肌肉裡, 不是只在腦袋裡。大人做環境,環境教小孩。孩子需要嘗試 (test) 與任務 (task), 在事實中學習, 在摸擬中演習。教孩子應該像童子軍一樣, 看重信念、紀律和任務。台灣的教育枯燥無味,是切割、分開的,與現實生活脫節,而流浪學校的教育之優勢是生態化了,與現實生活結合,老師與學生一同成長。其劣勢是與外界分開了,可以把真正的課程在暑假開設,讓各式各樣的孩子進來,很多對照,學習內容會很豐富。
 
把路打通便有無限之可能
剛剛老師講到我們很接近事實,我想到十幾年前,我們喊過一個: 「年輕人陪年輕人自覺的成長運動」的口號。若我們繼續這樣走,就很可能形成一種「傳承的關連」。其實童子軍有一個重要特色就是「傳承」,他們所學的東西是一代傳一代的。我們的工作不是要做多大,只要是把路打通了,便有無限之可能。

上一篇:1302B 教育在發現他原本的樣子
下一篇:1301A 帶孩子跨越紅線
<回分類頁>

地址:苗栗縣三義鄉廣盛村35鄰重河338-10號   電話:037-870616   Email: isonofman.data@gmail.com
Copyright © 2024 人子創意生活發展協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