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悟者栽培的花園/
覺悟者的花園
人類簡史
影評人生
現代啟示錄
香港起風了工作室/
關懷和行動
心中的圖畫
跟我們走一段
風中旅行共學聚落/
共學紀錄
市集活動
演出紀實
綻放自己故事館/
我們的塗鴉
我們的撿拾
我們的故事
綻放自己故事館 : 我們的故事
1210A 學習在路上
1210A-1飛行刺蝟故事的討論
兩、三周來一次的音樂體驗老師以琳,帶大黃鶯班孩子故事討論:飛行刺蝟提到爸爸答應過主角要做一件事情,但是爸爸沒有實現他所說的話,就這個點與孩子們分享生活上的經驗。孩子們熱絡的回應舉例,大人訂了很多規矩或是承諾孩子的事,大人們沒有遵守也沒有做到,為何要求孩子要守住規定?還有大人們聽不懂孩子們說什麼?爭吵時會有不公平的待遇。看到大人壓迫大孩子;大孩子壓迫小小孩,以琳老師觀察到有一次小孩子被打,立刻就有兇狠的報復行為,這一些內化的記憶對孩子會有不好的影響。
 
罪與懲罰概念的影響
以琳老師提到孩子的學習是從模仿來的,不是看大人們說什麼,而是看大人們在做什麼。若大人們覺得孩子裡頭有罪惡的念頭,一直抓住裡頭的罪性和魔性要懲罰他們、對付他們,就很難有真實的愛、寬恕及包容,相信孩子是有能力被上帝的愛更新,拋棄對孩子的成見,可以阻止以暴制暴的行為。孩子若看到大人的示範可以打人,他們會想有一天我當大人時就有權威可以打人,教孩子不要以大欺小,但是我們是否也是如此對待孩子?孩子的吸收像海綿,會直接進入腦袋,大人的做法會進入他們的身體來展現自己,內化打回去的意念。是否大人會害怕孩子挑戰權威,因此用強制的方式要孩子服從,孩子表面順服,內心卻在算計如何應付及配合大人們的決定。
 
1210A-2如何讓愛進入孩子心裡面
青樺老師跟大黃鶯班上課時提到家庭有不同的功能和形式,討論共生圈的大家庭和課本提到的家和血緣的家人關係的相處模式有何不同?謙謙提到父母屬於權威式的表達,媽媽有進步會給他吃麵包,接著又憤憤不平說媽媽退步了,因為媽媽不給他了,原來是媽媽要他做的事沒有做。風風喜歡跟爸爸的互動方式,因為爸爸說話算話,會買東西給他、送他去馬房學習,懂得投其所好,而媽媽現在是可以跟他討論事情,聽他說話;釘釘的父母也對孩子民主式的表達,姨媽生病了,媽媽現在格外忙碌,沒時間呵護他們,她反而有更大的空間看到需要,主動幫忙家務事。如何讓愛進入孩子心裡?似乎不是人刻意設計的,可能是很多的衝擊、碰撞裡面發現的在乎。謙謙以前對牧羊都不理睬,常會爭鬧,但牧羊車禍昏迷躺在醫院時,謙謙卻一直在哭泣,很真誠的表達對牧羊的關懷;還有牧羊病情恢復得很快是因為平常會跟他打鬧的弟弟刺激他,使他有動力想走路。像我的家庭都很會讀書,兄弟姊妹沒有打過架、父母也未曾打過我,大家各自活得很好,但是我有一種遺憾,跟家人的關係不緊密,感覺不夠親。
 
懼怕來自競爭的模式
生活圈孩子會說不雅的話,或是彼此間有肢體的動作、欺負小孩,不一定是模仿父母,從學校同儕之間、看影片都會影響。他們不一定覺得好,但是大家都這樣,特別在學校待很長的時間,他們會懼怕表達真正自己的意思,懼怕來自競爭模式給的,共同生活容易知道孩子們的狀況,認識他們在想什麼。家裡有人生病了,就會跟孩子講生、死的問題,面對苦難反而有機會孕育新的生命進入到另一個新的世界,像生產的過程。孩子們也會提問題,就有機會跟他們對談、分享。
 
務不務實比較重要
現在很多專業探討教育的部分在於社會的型態,學校跟家庭生活的關係脫節、父母跟孩子的生活脫節,所以想很多的方式來解決困難。學校的體制比較是孩子配合大人的遊戲;而看重教育理念的會特別著重孩子的感受,但是在共生圈裡不是只為孩子預備,會有不同的需要,不是只用一個方法滿足單一性的需求,所以比較看重務不務實。共生的特點是生活的步調可以微調,跟實際的生活最接近。如何了解孩子需要什麼?公開的場合可以表達,私底下也會去了解孩子的狀況,找機會聊聊,每一天的生活很密集,不僅是小孩,連大人軟弱的人性也一樣沒有躲避的空間,所以對孩子或彼此的狀況都很清楚。
 
學習預備往外拉 
我們習慣帶孩子的方式是兩樣並存,打不打孩子不應成為討論的主題,因為動機才是最需要留意的,你是誰才是最重要。聖經裡耶穌對我們怎麼生活並沒有設限;他並且說什麼都可以做;什麼都可以吃,但是需知道要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我們用流浪學校的名字?因為大家都需要摸索、調整,所以怎麼樣都可以。
為了養育孩子,我們在飲食、居住環境、休閒娛樂做了多方面的考量,一切是現成的,孩子們只是單純的接收,只有得著的樂趣,沒有享受盡責任而有的樂趣。原本預計明年暑假環島的行動,提早在今年寒假進行,要將生活的範圍拉大,整個生活拉出去行動,因此開始訓練孩子的體能,並且規劃路線,希望藉機會讓孩子的學習往外拉開,體會到一切的事情,沒有現成的,都要想辦法調整,大家不合作就沒有飯吃,沒有協調好整趟路就不能成行。
 
學習在路上的契機
對於孩子在家裡成長的過程,總有不同的狀況發生,若一天到晚處理對、錯是消極的做法,即使大人也是如此,熟習的環境、熟悉的人、事、物,很容易累積經驗和慣性,很方便也很沒有知覺,只是例行公事,大人和小孩都很容易作怪。在家裡需要大家彼此配合,才能符合大家的需要;而出去是根據孩子的需要做規劃,把生活學習的原貌呈現出來,因此學習在路上是生命恢復知覺的契機,對未知的旅程,一切需要摸索,對大人和小孩彼此陪伴,必須成為生命共同體,一同探索和規劃,從無到有的經歷,容易對事情的全貌有完整性的認識;並且路上遇到缺乏時,需要去碰觸機緣,經歷老天的供應,無法用經驗過生活,相當需要自主、和自覺,得要用心、留心每個感動及每個機會。像曾是戰敗過的德國,當時要找回新一代的信心,拾回對家鄉的熱誠,他們分散到荒地,經歷從無到有成長的困難和過程。使他們更加珍惜彼此的關聯和重建家園的夢想。
 
專業探討演化到生活是個假像
陪伴孩子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生活上該做什麼就做什麼,積極的做法是讓他們觸碰該觸碰的事情,上帝帶領我們的方式也是如此,從走曠野到進迦南(應許之地),一路上沒有缺乏,不是靠自己努力做什麼,而是把自己歸零,經歷從無到有的過程,老天預備什麼就吃什麼,說什麼就做什麼,並且在路上許多人性的軟弱一一顯明,有機會對自己的人性、對天意、對現實的環境有從新的認識。有經濟的需要,但不依靠錢、有錢是多得的;有學習上的需要,願意聽到不同建議的聲音,但不能依靠專家,那是多得的。就像孩子們自己決定要受洗,只是因為想要改變,不一定知道會是怎麼樣?沒有專家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做。在共生圈,從生活很務實的陪伴生命,隨時做調整,誠實的面對每個困難,在當中找出路。因為生命有真實的愛和關連作根基,所以調整過程無論失敗或軟弱、甚至混亂都很有價值,機會點在於確實的陪伴而不是教化孩子一定要怎麼樣。因此,有人從自身的生活經驗歸納他的學習走向專業,再從專業演化到生活的學習內容和步驟,其實是容易有假像的,因為馬有四條腿、四條腿得不一定都是馬,無法用專業立場來評量學習的好、壞。我們需要的是彼此多互動及交流,就有機會更多客觀的認識每個生命的差異和需要。
 
  
 

上一篇:1210B 欣賞孩子混亂的狀態
下一篇:1209B 利用落差找機會
<回分類頁>

地址:苗栗縣三義鄉廣盛村35鄰重河338-10號   電話:037-870616   Email: isonofman.data@gmail.com
Copyright © 2024 人子創意生活發展協會 All Rights Reserved